赣鄱迸发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新活力

发布者:xiongshuang发布时间:2024-08-15

嘉  宾:

  吴永明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宋德雄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蒋  斌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罗嗣海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

  黄加文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邓  辉  江西财经大学校长

  黄代放  泰豪集团董事会主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了及时反映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对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部署,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江西日报今日连版推出“赣鄱迸发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新活力”的泰豪论坛,旨在展现赣鄱大地把“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化为生动实践的担当作为。

  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大力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吴永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全会通过的《决定》,专章阐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力开展科研攻关,更好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部署,围绕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大力实施科教强省战略,着力强化对现代化江西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分类管理,健全分类评价机制,按照“一校一策”思路,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一方面,推动南昌大学等9所研究型建设高校,聚焦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化办学,以建设优势学科为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支撑带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攻坚行动,加大引育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力度,积极争创国家科研创新平台,努力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加快产出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指导34所应用型建设高校一体化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围绕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推动部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区,深入推进职业学校资源优化整合,稳步扩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更好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1269”行动计划。

  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这次省委全会专门强调要前瞻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未来显示、未来航空等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我们要深度融入全省改革发展大局,聚焦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探索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新能源技术与储能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建设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遴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围绕体制机制、师资队伍、课程教材、科研活动等进行改革试点,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深入实施“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鼓励引导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面向重点学科、产业急需领域,用好用足“赣鄱英才计划”“青九条”“博九条”等政策红利,发挥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中外联合实验室等载体作用,增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聚才功能,靶向引进一批掌握前沿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强化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等重点学科建设,持续夯实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落实部省战略合作协议,遴选若干所整体实力强、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联合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等单位,加快筹建江西高等研究院。建强用好现有重大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重组“放射性矿产勘查与保障”“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土木工程安全与韧性”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复合半导体、猪遗传改良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江西基地或网络成员,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省实验室、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未来技术学院等,持续做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院士、杰青等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揭榜挂帅”,力争在“卡脖子”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高校设立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培育和壮大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深入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进园区、进企业专项行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更好服务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提升产业科技竞争能力,推动平台、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一体化布局,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奔赴、融合发展

  宋德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我省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产业科技竞争能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树牢“科研即产业”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聚焦产业建平台、搞攻关、引人才、育成果、强企业、优环境,推动平台、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一体化布局,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奔赴、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在平台建设方面,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重组完成省重点实验室172家。在技术攻关方面,结合我省“1269”行动计划,出台《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布局科技资源工作方案》,通过“梳理问题-找准团队-调配资源-解决问题”的组织实施路径,推动解决产业一线问题。在人才引育方面,扎实做好国家人才计划申报推荐和跟踪服务工作,落实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九条举措,增设青年类省科学技术奖,举办“庐山对话”活动,邀请院士及行业专家来赣交流。在成果转化方面,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出台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M+N”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启动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今年上半年,全省登记技术合同数达6242项,同比增长36.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79.2亿元,同比增长134.6%。在企业培育方面,召开第四届滕王阁创投峰会,发布省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榜单,遴选晶科能源、孚能科技、联创电子、赣锋锂业等我省首批科技领军企业6家,晶能光电、泰豪科技等科技领军入库企业17家,潜在、种子独角兽及瞪羚企业205家。推动设立省科创基金,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企业科技创新。在创新环境方面,修订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完善科技奖励体系;落实科研诚信审查审核制度,建立科研领域失信责任主体联合惩戒机制,扭转了“重立项、轻管理、宽验收”现象;出台《关于促进江西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产业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我省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积极履行省委科技办工作职责,强化统筹协同,集聚科技资源,以“用”为导向,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建立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需求来源和项目指南征求省直行业主管部门意见的“刚性协同机制”和“拟立项项目查重比对机制”,推动形成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的产业攻关体系。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与设区市共同梳理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一事一议”“省市联动”等方式,设计和组织实施特别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策应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调整布局,对外大力争取、对内系统布局,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在航空、材料、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研究基地和网络成员;积极创建稀土、有色金属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力推进核技术应用、先进金属材料、功能食品领域省实验室建设;优化提升重组后的172家省重点实验室质效;加快培育一批“投入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根据企业成长特点,分类施策,建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石、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以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为标杆、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更多科研任务由企业提出、科研项目由企业实施、科研平台由企业创建、科研成果由企业应用,帮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科研组织、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创新的主导力量。推动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企业奖补等政策,充分释放科技政策红利,提升企业获得感,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四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有组织的转化”,加快推进“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1”,就是建设1个省中心,作为“服务端”枢纽,汇集省内外创新需求和资源成果。“M”,就是建设“M”个设区市或行业部门中心,作为“需求端”,负责征集技术需求,指导园区、企业开展需求对接。“N”,就是建设“N”个高校院所中心,作为“供给端”,负责对现有成果分级分类梳理,推动产学研合作。

  五是完善科技人才成长体系。积极夯实科技人才底座,建立“职业早期人才-青苗人才-青年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梯次引育体系。重点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设立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对21所省属高校院所新入职自然科学领域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在五年内给予非竞争性、自由探索类科研经费支持。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对全球TOP200高校的博士毕业生,经评估直接给予项目支持。

  六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充分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倡导“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产出真成果,投入要问产出、花钱要问绩效”的创新文化,完善科技项目季度监督检查和定期调度整改,优化省市联动监督检查机制,推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聚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破解人才成长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着力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服务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蒋 斌: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赋能人才、激发活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倾心引才,着力扩大人才规模。充分尊重和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全面升级引才政策,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修订完善《江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研究出台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科研服务、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13个方面的引才政策,切实提升政策含金量、吸引力。今年以来,全省新增引进人才3.2万人,同比增长26.31%。我省现有专业技术人才317.6万人、技能人才547万人。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围绕“1269”行动计划等重点领域,完善引才岗位征集发布机制,编制发布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支持重点产业引进人才“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持续唱响“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引才工作品牌。着力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向农村和基层一线流动。坚持用事业留人、靠平台留人,持续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自主进用评留改革,推动薪酬分配等激励表彰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主要贡献者倾斜。

  坚持悉心育才,着力提升人才质量。突出人才自主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选拔培育,全方位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项目计划。我省在赣两院院士首次突破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300余人。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突出青年创业人才培养,健全高层次人才需求预测和清单发布制度,大力实施“赣鄱俊才支持计划·双高项目”和“赣鄱英才”技能高端人才项目,启动实施博士后创新创业专项行动,实施江西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技工教育改革,推进省属技工院校资源优化整合,加快新的江西技师学院和1所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园建设,推进技工院校“双优”建设,全面推广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我省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坚持公心评才,着力优化人才结构。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出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贯彻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和社会化第三方认定,全省29.8万人取得高级职称,67.82万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持续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淡化论文数量要求,逐步将论文“必选”转变为成果“多选”。不断拓展职称评审领域,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支持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行动计划链主企业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申请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推进职业技能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坚持真心爱才,着力强化人才服务。做优人才“引育用留”服务链条,畅通特殊人才绿色通道,修订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服务保障办法,支持南昌大学等11家高校实行年薪制,支持省科学院等8家科研院所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给予奖励,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成用好“5+2就业之家”,加快实现人找岗位便捷、岗位找人精准,着力促进各类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推行高效办成人才服务“一件事”。依托省人才发展集团等平台,推行高层次人才“一对一”服务机制,在子女入学、看病就医、人才公寓、交通出行等领域提供差异化精准服务。加大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建设力度,健全实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办法,加快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南昌大学将牢记嘱托、对标对表,持续聚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努力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罗嗣海:南昌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锚定建设江西底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系统谋划、扎实推进,以实绩实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努力构筑科技创新竞争优势,形成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点,不断创新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策应江西实施“三大战略”、打造“五大高地”的宏伟目标实践中,江西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南昌大学作为全省高校的“领头羊”,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促进教育教学、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围绕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国家重要战略方向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调整完善学科专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走特色化办学方向,建设成为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和教育重镇,打造科技创新型、人才友好型、社会服务型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要继续探索项目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江铜集团、中微公司、中国稀土集团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江铜实验班、中微实验班、稀土实验班等,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紧盯科技创新着力点,锻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昌大学时指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与发展主动权。为此,南昌大学要实施科技创新攀峰行动,一方面,以自身学科优势为基础选择主攻方向,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材料、食品及医学高端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高地。要突破现有学科思维约束,瞄准我省“1269”行动计划,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碳中和、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应用,探索建立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推进标志科技成果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大做强“际銮书院”“焕奎书院”,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培育构建“学科平台高地-科研创新团队高原-领军科学家高峰”的三级科研创新团队体系,努力以高水平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紧握人才队伍关键点,为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计。高校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南昌大学牢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始终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围绕江西省“科教强省战略”,锚定“284”人才引育工程目标,优化“学科-团队-人才”结构,逐步建立分级分类的人才引育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改革学校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尤其要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的支持力度,改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学习和研究条件,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以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构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将“科技-教育-产业”合作机制落实落地,推动与政府、企业合作,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移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南昌大学已与江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交流、科技项目、平台共享、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共凝练出20多个科技合作意向,并协商推进数十名教授博士到江铜下属企业挂职。与江钨控股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高效配置,目前共同承担科技攻关项目已达十余项,项目总经费3000余万元。与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开展三方战略合作,实现政校企共同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南昌大学将继续聚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系统谋划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在高校综合改革试验、科研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等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努力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江西师范大学将以更高标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政策集成、要素聚集、学科聚合、特色聚焦的人才+学科建设机制,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着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黄加文:江西师范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更高标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政策集成、要素聚集、学科聚合、特色聚焦的人才+学科建设机制,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着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篇章提供人才支撑。

  聚焦“一流”建设,打造人才引进“强磁场”。注重人才规划,构建“党委领导、学院主体、部门协同”的人才工作格局,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锚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一流学科建设重大攻坚目标,注重聚焦高端、面向全球,以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十百千”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1231”年度重点人才引进任务,与复旦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科院青藏所等大院大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院士师大行”学科人才对接会,面向全球引聘学院院长、学术院长,开展“访名校、揽英才”行动,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努力实现“十四五”期间重点引培10名以上学科领军人才、100名中青年学科骨干人才以及学科专业人才总量达2000人的目标,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和集聚平台。

  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跑出人才培育“加速度”。坚持把党和国家的重大需要作为自身的办学选择和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以重大项目和攻坚任务为依托,开展揭榜挂帅竞争性培养,实施“1125”人才培育支持工程,制定特岗教授、开放式年薪、青年英才等政策支持人才成长,将新进青年博士纳入教学科研团队,为人才搭建干事好平台、成长好舞台,加快建设骨干人才力量。对接服务我省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部A类学科团队,打造具有师大特色、江西底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做优以国家级人才为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团队;对接服务我省石化化工和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依托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平台,通过引培并重、专兼结合,不断壮大队伍,深耕精细有机化工和原料药制造领域,做强院士领衔的“大化学”团队;对接服务我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依托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鄱阳湖研究为特色方向,依托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和省自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形成大湖研究特色优势,做特以国家杰青专家为学科带头人的“大地理”团队,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激活人才发展“内动力”。持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破四唯”、立新标,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活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全面推行代表作制度,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设置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新品开发、政策咨询、社会服务等评价指标,为有突出贡献人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开辟“绿色通道”,让人才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实施“开放聘任、竞争晋级、业绩为先、能上能下”的岗位竞聘机制,岗位聘任中业绩优秀者晋升到更高级岗位,业绩不符合要求者予以低聘,实现人才岗位动态管理、能上能下。强化政治引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作为师资准入、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首要要求,严格师德考核,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高地。

  保障人才优先投入,构建人才服务“生态圈”。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想人才之所想、应人才之所需、急人才之所忧、办人才之所盼,营造重才爱才、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统筹学校资源,聚集各类要素,优先保障人才经费,对省一流学科实施“一院一策”支持,持续加大对重点建设学科的投入力度,赋予学科更大人事人才自主权,助力对标追赶,壮大人才队伍。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岗变薪调,探索年薪制等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综合考核和“双一流”突破核心指标为发展导向,突出关键业绩指标牵引,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充分激发人才队伍干事活力。构建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落实校领导联系“一对一”高层次人才机制,建立财务、人事等专人专窗服务,大胆使用优秀青年人才,积极为人才松绑,协调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需求,切实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为广大人才潜心教学科研营造良好环境。

  江西财经大学以深层次改革促进全方位创新,深入实施三大创新工程、四项提升行动、五项倍增计划,朝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数字财经大学、服务江西标杆大学“三大转型”目标奋力迈进

  邓 辉:江西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部署,以深层次改革促进全方位创新,深入实施三大创新工程、四项提升行动、五项倍增计划,朝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数字财经大学、服务江西标杆大学“三大转型”目标奋力迈进。

  三大创新工程是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其中,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工程聚焦学生学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开好学科前沿课程、建好跨学科交叉专业、优化研究生学科专业招生结构、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点,不断推进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计算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聚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新文科新工科实验室建设两大领域,促进“计算学科+社会学科”的双向交叉,并按照学科、平台、人才一体推进的思路,持续用力打造跨学科交叉科研平台,组建实体跨学科研究机构,发起跨学科研究项目,实行跨学院教师聘任计划,力争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数字经济智能科技创新工程聚焦多媒体智能处理、财经数据科学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组织开展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规划以及选题征集、发布、申请、立项等工作,同时通过深化江西财经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建设、组建数字经济智能决策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系列举措,不断加大校内科研前端投入力度,以期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四项提升行动是对三大创新工程的具体落实。协同育人能力提升行动,注重通过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科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等举措,大力提升科教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注重通过建立面向社会服务需求的科研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扩大高水平智库服务供给等,提升有组织科研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质效提升行动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交流渠道,并加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境外办学项目申报力度以及“留学江财”品牌建设力度,有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行动,注重通过持续强化统计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4个“省一流”学科建设,发挥统计学学科突击队主导作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对标我省“1269”行动计划,以重大问题为牵引,形成跨学科支持和跟踪研究的布局,力争产生具有广泛影响和突出贡献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大力强化区域经济研究力度,聚焦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苏区振兴等发展战略研究,打造学术品牌。

  五项倍增计划明确了年度任务目标、重点任务清单、考核评价方式等,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高端科研平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重大标志性成果、科研经费、社会服务收入的总量倍增。学校将持续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着眼于推动学院分类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院办校”改革,加强教师分类、业绩分类管理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校院两级学术治理体系建设等,大力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为转型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江西财经大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将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双一流”建设中迈出更坚实步伐,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泰豪集团作为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深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广聚英才,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唯有深化产教融合,才能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黄代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决定》把“两个毫不动摇”放在突出位置,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泰豪集团作为民营企业备感温暖、备感振奋,我们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力量。

  抢抓时代风口,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泰豪集团自1988年创立,茁壮成长为今天的高新技术企业,靠的就是以教育培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深刻认识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广聚英才,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唯有深化产教融合,才能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站在时代的风口,泰豪集团将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昂扬斗志,积极投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征程,勇当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与发展的探路者。将始终坚守“聚焦主业,做深实业”理念,紧扣军工装备、应急装备、能源科技、智能科技等产业为主的发展赛道,紧跟数字化时代脉搏,开启以AI+、VR+等新一代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应用,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并加速绿色转型。

  聚焦科技创新,铸就核心竞争力。泰豪集团将科技创新视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持续加大“高精尖”产品的研发投入,围绕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搭建创新平台,开展前沿技术探索。通过聚力研发、拓展应用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开辟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新路径,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抗风险能力。我们鼓励每一位员工敢于梦想、勇于创新、勤于实践,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还积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与发展,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耕教育领域,共筑产教融合新生态。教育是培养未来科技创新生力军的基石。泰豪集团主动发挥大型企业之于产教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投资兴办了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专业与产业”“教学与实践”“思政与育人”“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产教融合模式,将专业建设在产业链之上,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岗位链、技术链的有机衔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活力,为强化高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作示范。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设立了针对泰豪集团产业链需要的产业学院,与华为、腾讯、完美世界等大型企业合作设立了产业学院。同时,打破了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和全省民办高校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学院去年取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今年又取得了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且成为全省高校17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之一。学院对产教融合的重视及措施得当,使得教师的知识新鲜度和教学育人水平始终走在前。

  引才聚智强企,打造人才新高地。为了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入泰豪集团,我们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建立奋斗者体系,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特别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力度。同时,我们建立了“绿色人才”师带徒培养机制和“红色人才”能力提升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库的建设与应用,为泰豪集团在数字化时代走得更加长远注入新动力。我们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学习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学习机会,为企业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

  展望未来,泰豪集团将继续保持乐观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不移的发展信念,同时,建议进一步优化省内营商环境,下大力气转变欠发达地区体制内人员“少作为、少犯错”的观念,建议进一步推动省内高校增量预算资金与该校省内横向课题经费总额、毕业生省内就业率挂钩,强化高校资源为产业发展服务。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4-08/08/content_144395_1142438.htm